筛目测量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描述颗粒材料尺寸分布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矿业、建筑、化工、农业等领域。筛目测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具有不同孔径大小的筛子对物料进行分级,从而得到物料中各粒度级别的含量比例。
筛目测量的基本步骤
- 准备样品:首先需要从待测物料中取出一定量的样品作为测试对象。
- 样品预处理: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如湿度、粘性等),可能需要对样品进行干燥或分散处理,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 筛分操作:将预处理后的样品放置于一组按照孔径从小到大排列的筛子上,然后进行筛分。筛分可以通过手动摇晃筛子或者使用机械振动筛分机来完成。
- 称重分析:筛分完成后,分别收集每个筛子上的残留物,并称重记录。这些重量数据将用于计算各个粒度级别的百分比。
- 计算粒度分布: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每个粒度级别在总样品中的质量百分比,进而绘制粒度分布曲线。
假设我们正在对一批砂石材料进行筛目测量,目标是了解其粒度分布情况。

- 样品准备:取样1000克砂石材料。
- 预处理:由于样品较为干燥,无需特别处理。
- 筛分操作:使用一套标准筛网(孔径分别为2mm、4mm、8mm、16mm、32mm)进行筛分。
- 称重分析:
- 2mm筛下:100g
- 2mm-4mm:200g
- 4mm-8mm:300g
- 8mm-16mm:250g
- 16mm-32mm:100g
- 32mm以上:50g
- 计算粒度分布:
- 2mm以下:10%
- 2mm-4mm:20%
- 4mm-8mm:30%
- 8mm-16mm:25%
- 16mm-32mm:10%
- 32mm以上:5%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批砂石材料的粒度分布情况,这对于后续的应用(如混凝土配比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筛目测量方法简单直观,但需要注意的是,筛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筛网的质量、筛分时间、样品的均匀性等,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尽量控制这些变量,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